tom82612
        
文章: 1790
 |
1 于 2003-06-03 22:41 
1.什麼是含鹽量? 所謂的含鹽量是指測量鹽溶解在水中的 ppt 值(千公克含量) 平均天然海水的含鹽量是35ppt 而平均河水含鹽量是小於 0 .5ppt 用白話一點的說法就是 每公斤(KG)的海水中有35公克(g)的鹽 出海口地區因為混合的淡水和遠洋海水,其含鹽量比開放海域較低 且底部的水幾乎時常包比表面包含更多的鹽份。 海洋中的鹽份構成要素大部份是鈉(Na)和氯(CI),佔了約 85.7% 其他的主要成份是鎂(Mg),鈣(Ca),鉀(K)和硫酸鹽(SO4) 加上氯和鈉 約佔了鹽份中的 99.4% 2. 如何測量含鹽量 A. 導電度計 精準的含鹽量測試是以測量水中的導電率得知,含溶解鹽的水 將使導電效果比一般淡水好 (所以養海水的人比較容易電到 @.@) 而更多的溶解鹽亦更容易使水更導電,所以使用導電度計可以 精準的測出海水中的含鹽量。 詳細的測試原理請參照 http://www.niea.gov.tw/niea/WATER/W20351B.htm B. 光折射計 經由測試水中光線的方向變化或彎曲而得知含鹽量,光線 從空氣通過到水中時,因為光線在水中比空氣中移動較慢 因而產生的折射率也會不同,含鹽率越高的水,其折射率 亦會比較高。 這隻鉛筆在水中看起來是彎曲,但它並不是真正的彎曲 是光線折射使我們看起來像彎曲,而業餘的海水玩家, 買一支折射計是很好的選擇,為了測量水的正確含鹽量 折射計是容易使用且相對比較便宜。 (台灣買很貴) 數位式的光折射計 C.比重計 原理請參考下列 海水的密度 的文章 (轉) 密度"p"的定義是每單位體積中所含物體的質量,在C.G.S制為[克2立方厘米] 而在海洋學上比重是比密度更常使用。某物質的比重是某物質的密度與純水 在4度C溫度時密度之比,所以比重是沒有單位的。 水在4度C時之密度為Pm=1克/立方厘米,因此某物質之比重p/pm就是該物質 以C.G.S制表示的密度之數值。海水的密度或比重是由海水的溫度t,鹽度S 與海水所受的壓力P而決定的。海水的密度要此純水偏高,此乃因為海水中 溶有鹽份的關係。在海表面的海水,平均密度為1.025g/cm3。在物理海洋學上 ,密度是非常重要的因子,而其所需的構確度亦相當的高;至少需計算到小數點 後5位方可。例如在20°C的溫度,一個大氣壓下,35%鹽度的海水其密度為1.02478。 因此海水的密度總是以1.0??開始(除了非常高的溫度。加上非常低的鹽度的海水以外) 為了方便起見。習慣上以,一個量來代表即:Os,t,p*103,此式Os,t,p代表以鹽度,溫度 及壓力為函數的密度。如果在一個大氣壓力下決定海水的密度(即P=O), 則密度的縮寫可為:Os,t,p*103,這個值即為非常常用的希格瑪t(Sigma-t)。 所以0t值僅是鹽度與溫度的函數而已。 如海水的鹽度為35%0溫度為20°C時,其密度為1.02478,故Ot=24.78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嗯............有沒有看到頭昏,簡單說常見的比重計有兩種.. 1.玻璃管式 是以一支有刻度的中空玻璃管,放在水中會因重量及浮力的關係 而浮在水面上,其刻度將指出水的比重值,但準度不佳。 2.裝水式 我想這是大家最常見的比重計,其指針會因重量及浮力的關係 而浮在水面上,其刻度將指出水的比重值,但如果長期使用 會因藻類及鹽渣或氣泡的影響,而出現 0.002 左右的誤差。 D. 測試劑 就如同我們測試NO3一樣,是用化學的方式測試水中的含鹽量 測試範圍約在 0 to 40 ppt 左右。 3.為什麼海水含鹽分? 海水中的鹽分主要是由河川帶來的淡水流入海中,這道理看起來 似非而是,水的循環穿越大氣,海洋和陸地。 水從海洋蒸發出來的是淡水,而把鹽分留在海洋,而水形成雨雲 落雨在陸地上,水將進入一湖、河川或地下水,河川出來的淡水 沖刷礦物包含一分毫的鹽(少於0 .5ppt)最後它將回到 海洋, 而經過非常長的時間,數百萬年增加一點點,日積月累小量的鹽 帶到海洋,且海洋可能存在超過了四十億年。 還沒寫完.......在參考國外資料的過程中,很遺憾小弟的英文很差 並不能完整的理解一些內容,也無法經交談而取得資料作者的 的引用同意,因此各位新進前輩如果可以,請多多參考國外的文章。 ps.並不是國外月亮比較圓,而是中文文章太少。 首先要多謝Cody兄和一些網友的提點。Tom82612是一名很年輕的板主。相信今次得幾位前輩提醒,日後他會在收集資料時留意一些事情。 copy by PH8.4~如有犯錯~敬請原諒 |
LeoTo 修改于 2003-06-24 15:35
|